1)第五百二十三章 潜龙在渊_重生之工业狂潮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,赵常山思绪万千。

  思来想去,心思再次落到陈立东身上。

  认识那小子三年多了。

  第一次是在燕京饭店,陈立东被自己请过来,解决航母用钢的问题。

  也是在那次会上,陈立东请他派军舰到库页岛,给海上平台的石油工人提供救援。

  他把魏文中派了过去,结果是走在了台风后边,虚惊一场。

  魏文中后来说,在台风中那些海上平台比军舰还安全,真出现险情,谁救谁还不一定呢

  第二次接触,是在陈立东的老家南陈村。

  赵常山在去旅大造船厂前,微服私访了东华的钢铁厂、金属研究所和超算中心。

  并且听了陈立东的建议,以为索亚加工核电船的名义开建一艘航母。

  一年来,在东华钢铁、东华重工抽调技术力量参与下,这艘核电船的船体建造已经进入尾声,即将进入装备安装和内部装修的阶段。

  这两年,华夏下大力从乌熊引进人才和装备,为的就是武装这艘航母。

  当下舰载机、导弹、相控阵雷达、舰载机引导雷达系统已经完成选型,阻拦器、弹射器也从乌熊弄到了技术。

  如果能买到铠甲系统,对空搜索雷达就能达到一流水准,这艘航母的武备就不显得落后。

  如果在退休前能看到这艘航母驰骋在大海上,这辈子也值了。

  想到这里,赵常山拿起电话给陈立东拨过去。

  “小陈啊,你那个朋友到底有没有办法买到铠甲?”

  陈立东正在天狼岛视察。

  自从离开华夏后,一般电话他是不会接的,但陈天雄附在耳边说是赵常山找他,便接通了电话。

  赵常山说的“铠甲”,是铠甲雷达。

  这种雷达系统于十几年前诞生于苏熊时代。

  苏熊分家后,铠甲雷达的研制中心和制造工厂被乌熊接手,并在乌熊国防部的支持下进行了技术升级。

  铠甲”与“维拉”是一个爷爷,技术原理一致,也能侦测到隐身目标。

  而且“铠甲”的最大探测距离为600公里,而“维拉”仅有450公里。

  只不过由于过于追求精度与探测距离的原因,“铠甲”只能跟踪40个单位,“维拉”则能跟踪200个单位。

  一般来说,可以用一个指挥中心链接三架铠甲雷达,用三角定位的方式获得更精准的数据、更远的探测距离和更多的跟踪目标。

  乌熊曾经是苏熊时期的重工业中心。

  有能制造大飞机的安东诺夫设计局,制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,制造坦克的马尔舍夫机械厂,训练航母舰载机的尼卡特训练基地,能在太空玩焊接的巴顿焊接研究所,还有黄玉设计局,量子科学研所等国际一流水准的军事研究机构。

  苏熊分家后,这些财产都归了乌熊。

  1992年之后的十多年间,乌熊军工企业向民用转型非常艰难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